- 揭阳市榕城区雅菲迪金属日用品厂
- 广东省揭阳市广华弹簧厂
- 揭阳市和洽五金塑料有限公司
- 揭阳市佳旌不锈钢餐具厂
- 揭阳市双灵金属制品厂
- 揭阳市东信五金制品厂
- 揭阳市恒昌五金制品厂
- 揭阳市铭自达电机有限公司
- 揭阳市汇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 揭阳市雅昇不锈钢实业有限公司
- 广东耀辉化工有限公司
- 揭阳市乔正利五金制品厂
- 揭阳市伟新不锈钢合页厂
- 揭阳市越兴实业有限公司
- 揭阳市年年好铰链厂
- 揭阳市欧莉雅滑轨厂
- 揭阳市锐信合页厂
- 揭阳市利源铰链厂
- 揭阳市永森五金厂
- 揭阳市立强盛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 揭阳市兴群钢珠滑轨厂
- 揭阳市松兴五金制品厂
- 揭阳市明新不锈钢厨具厂
- 揭阳市鑫源五金厂
- 揭阳市斌得利不锈钢制品厂
- 揭阳市德威盾五金制品厂
新闻资讯
人口图鉴:全面二胎在多地未能挽救生育率下降局面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日期:2019-03-19
2018中国人口图鉴
过去的2018年,人口竞争白热化,鼓励生育也成为新的风向,这是一个人口被前所未有地重视的时代。
分省区市来看,2018年各地的人口增长表现如何?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广东、浙江、安徽、河南、山东、广西等地;但统计数据显示,全面二胎政策在多地未能挽救生育率下降的局面。
广东依然保持了其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过去一年的人口增长表现可圈可点,增量位列已公布数据的25个省区市第一,并且连续第4年人口增量达到百万级。
衡量一个地方对人口是否有吸引力,“宜业”仍然是最核心的标准,生育则是影响地区人口数量的另一因素。叠加这双重影响,人口变化是否将改写未来区域经济竞争格局?这是有待长期观察的命题。
人口正被各地视若珍宝,谁得谁失?
3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从广东省统计局及《2019广东统计概要》获得的数据发现,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77万,连续第四年达到百万级。
其中,受出生率降低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贡献在减弱,2018年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由上一年的101.53万人减至92.76万人,这也表明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流入)做出了更大贡献。
另一方面,虽然广东斩获颇丰,但也面临着区域分化加剧的问题。2018年177万人口增量中超过150万人集中在珠三角,占比达84.74%,这一比重近年基本都在80%以上。
不仅如此,珠三角内部9市也在分化,第一梯队广州、深圳分别增加40.6万、49.83万,佛山和珠海分别增加24.9万和12.57万,但其余5市均只有数万人口增量。
广东人口增量再超苏鲁浙总和
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77 万人,比2017年的增量多7万人,延续了近年来人口增速逐渐有所提高的态势,并已连续4年人口增长超过100万人。
可供参照的是,粤苏鲁浙四个经济大省中,2018年江苏常住人口增长21.4万人,浙江增长80万人,山东增长41.4万人,广东的人口增量超过其他三省之和。
支撑广东人口加快增长的动力是什么?
2018年广东人口增量中,自然增长92.76 万人、机械增长84.24万人。对比2017年的101.53万人和68.47万人,出现“一降一升”。更为直接的是,2018年广东出生人口迎来拐点,出生143.98万人,较2017年的151.63万人减少7.65万人,结束增势。换言之,尽管人口自然增长仍是主力,但贡献却在下降,其人口增量之所以能扩大,主要得益于机械增长加速的支撑。
浙江亦如此,近3年人口增量持续提高,但自然增长人口占全部新增人口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过去3年依次为62.15%、53.28%和38.75%.
山东2018年自然增长60.96万人,但人口总数只增加41.41万人,意味着19.55万人流出,2017年情况也类似。作为政策放宽后生育意愿较强的省份,近年山东人口增长依靠自然增长支撑,但人口流出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一优势,同时,人口自然增长势头的减弱正构成新的挑战。
事实上,2018年4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明显下降,广东从2017年的9.16‰降为8.24‰、浙江从6.36‰降为5.44‰、江苏从2.68‰降为2.29‰、山东从10.14‰降为6.08‰。这其中,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相对较高;江苏低于全国3.81%的平均水平;山东则下降最快。
由此也不难看出,广东人口增量之所以能再创新高,并连续两年超过苏鲁浙之和,关键在于广东仍有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时人口流入加速,部分抵消了前者的疲软。
3月18日,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就吸引人口而言,广东具备多重优势,包括气候宜居;近年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新经济创造了大量优质岗位,并且市场经济历来相对发达,中小民营企业众多,更能灵活和多元地吸纳人口,“经济决定就业,就业决定人口”。
胡刚还表示,广东许多城市率先推出并持续强化的人口政策也产生了明显效果,最突出的是大幅降低户籍门槛,包括广州和深圳在内的城市落户政策都已经非常宽松了。一个人的落户往往会带来家人的迁入,并且稳定性相对较高。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分析,未来广东人口流入将有可能承压,因为全国人口增长在放缓。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将构成广东人口增长的新动力,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对人口的需求将更注重素质而非数量。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生育和人口流入的双重优势,并不意味着广东就此可以“躺赢”。
广东同时是经济和人口第一大省,但与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致,人口分布也不均衡。2018年全省1.1346亿人口中,粤东、粤西和粤北12个地市占45%,这些地区的面积约占全省七成。
分化还在加剧。2018年,尽管广东21个城市全部实现人口增长,但有150万的增量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粤东、粤西和粤北分别仅增长5.55万人、14.88万人和6.12万人,部分城市人口增量只有数千,如河源增约2800人、揭阳约3400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过去5年间,珠三角新增人口占全省比重分别为60.23%、88.71%、82.81%、89.44%和84.74%,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一些年份出现了个别非珠地区人口负增长的情况,如2017年粤东减少了3.32万人。
“人口均衡并非人口平均。”胡刚说,未来随着珠三角扩散效应的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后者人口有望增加,进而实现广东全省人口分布动态再平衡。
另一方面,看似“大赢家”的珠三角,也存在人口失衡问题。
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处于第一梯队。2018年,两市常住人口分别增加40.6万和49.83万,尽管较2017年的45.49万和61.99万均有所下降,但仍十分可观,二者相加不仅占据了珠三角地区高达71.43%的份额,放眼全国来看也都排名前列,远超杭州、成都、南京等“新一线城市”。
佛山和珠海同样表现不俗,2018年分别增加24.9万人和12.57万人。其中,佛山在2017年就已出现人口增长爆发,当年增加19.4万人,远超2016年的3.21万人……
珠海则是在2018年才有突出的人口增长,此前珠海每年的人口增量不足10万人,一些年份甚至才只有一两万的人口增长。对珠海而言,近年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其区位优势增强。
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形成了另一个阵营,2018年人口增长都并不突出,分别增加了5.3万人、4.97万人、5万人、3.65万人和3.63万人。
胡刚表示,作为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就业岗位丰富、工资水平较高,对区域内乃至全国人口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董玉整则分析,大城市的人口总量增加并非无止境,这背后的原因包括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人口人才需求变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措施调整,控制大城市人口总量增长成为许多城市的共同策略等。
此外,胡刚认为,上述趋势有可能导致“大城市病”,一个重要的破解方法是依靠都市圈的形成来更合理地引导人口分布。通过构建“中心城市+周边若干城市”的都市圈,打破城市间壁垒,一方面满足人口向中心聚集的需求,同时强化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联动,让部分人口合理分布在外围区域,避免中心密度过高。
“都市圈将成为影响未来城市人口发展的重要力量。”胡刚说,近年轨道交通的发展为都市圈的加速构建提供了现实支持,但未来还需在配套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编辑:喃喃)
过去的2018年,人口竞争白热化,鼓励生育也成为新的风向,这是一个人口被前所未有地重视的时代。
分省区市来看,2018年各地的人口增长表现如何?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广东、浙江、安徽、河南、山东、广西等地;但统计数据显示,全面二胎政策在多地未能挽救生育率下降的局面。
广东依然保持了其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过去一年的人口增长表现可圈可点,增量位列已公布数据的25个省区市第一,并且连续第4年人口增量达到百万级。
衡量一个地方对人口是否有吸引力,“宜业”仍然是最核心的标准,生育则是影响地区人口数量的另一因素。叠加这双重影响,人口变化是否将改写未来区域经济竞争格局?这是有待长期观察的命题。
人口正被各地视若珍宝,谁得谁失?
3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从广东省统计局及《2019广东统计概要》获得的数据发现,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77万,连续第四年达到百万级。
其中,受出生率降低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贡献在减弱,2018年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由上一年的101.53万人减至92.76万人,这也表明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流入)做出了更大贡献。
另一方面,虽然广东斩获颇丰,但也面临着区域分化加剧的问题。2018年177万人口增量中超过150万人集中在珠三角,占比达84.74%,这一比重近年基本都在80%以上。
不仅如此,珠三角内部9市也在分化,第一梯队广州、深圳分别增加40.6万、49.83万,佛山和珠海分别增加24.9万和12.57万,但其余5市均只有数万人口增量。
广东人口增量再超苏鲁浙总和
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77 万人,比2017年的增量多7万人,延续了近年来人口增速逐渐有所提高的态势,并已连续4年人口增长超过100万人。
可供参照的是,粤苏鲁浙四个经济大省中,2018年江苏常住人口增长21.4万人,浙江增长80万人,山东增长41.4万人,广东的人口增量超过其他三省之和。
支撑广东人口加快增长的动力是什么?
2018年广东人口增量中,自然增长92.76 万人、机械增长84.24万人。对比2017年的101.53万人和68.47万人,出现“一降一升”。更为直接的是,2018年广东出生人口迎来拐点,出生143.98万人,较2017年的151.63万人减少7.65万人,结束增势。换言之,尽管人口自然增长仍是主力,但贡献却在下降,其人口增量之所以能扩大,主要得益于机械增长加速的支撑。
浙江亦如此,近3年人口增量持续提高,但自然增长人口占全部新增人口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过去3年依次为62.15%、53.28%和38.75%.
山东2018年自然增长60.96万人,但人口总数只增加41.41万人,意味着19.55万人流出,2017年情况也类似。作为政策放宽后生育意愿较强的省份,近年山东人口增长依靠自然增长支撑,但人口流出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一优势,同时,人口自然增长势头的减弱正构成新的挑战。
事实上,2018年4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明显下降,广东从2017年的9.16‰降为8.24‰、浙江从6.36‰降为5.44‰、江苏从2.68‰降为2.29‰、山东从10.14‰降为6.08‰。这其中,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相对较高;江苏低于全国3.81%的平均水平;山东则下降最快。
由此也不难看出,广东人口增量之所以能再创新高,并连续两年超过苏鲁浙之和,关键在于广东仍有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时人口流入加速,部分抵消了前者的疲软。
3月18日,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就吸引人口而言,广东具备多重优势,包括气候宜居;近年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新经济创造了大量优质岗位,并且市场经济历来相对发达,中小民营企业众多,更能灵活和多元地吸纳人口,“经济决定就业,就业决定人口”。
胡刚还表示,广东许多城市率先推出并持续强化的人口政策也产生了明显效果,最突出的是大幅降低户籍门槛,包括广州和深圳在内的城市落户政策都已经非常宽松了。一个人的落户往往会带来家人的迁入,并且稳定性相对较高。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分析,未来广东人口流入将有可能承压,因为全国人口增长在放缓。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将构成广东人口增长的新动力,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对人口的需求将更注重素质而非数量。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生育和人口流入的双重优势,并不意味着广东就此可以“躺赢”。
广东同时是经济和人口第一大省,但与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致,人口分布也不均衡。2018年全省1.1346亿人口中,粤东、粤西和粤北12个地市占45%,这些地区的面积约占全省七成。
分化还在加剧。2018年,尽管广东21个城市全部实现人口增长,但有150万的增量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粤东、粤西和粤北分别仅增长5.55万人、14.88万人和6.12万人,部分城市人口增量只有数千,如河源增约2800人、揭阳约3400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过去5年间,珠三角新增人口占全省比重分别为60.23%、88.71%、82.81%、89.44%和84.74%,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一些年份出现了个别非珠地区人口负增长的情况,如2017年粤东减少了3.32万人。
“人口均衡并非人口平均。”胡刚说,未来随着珠三角扩散效应的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后者人口有望增加,进而实现广东全省人口分布动态再平衡。
另一方面,看似“大赢家”的珠三角,也存在人口失衡问题。
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处于第一梯队。2018年,两市常住人口分别增加40.6万和49.83万,尽管较2017年的45.49万和61.99万均有所下降,但仍十分可观,二者相加不仅占据了珠三角地区高达71.43%的份额,放眼全国来看也都排名前列,远超杭州、成都、南京等“新一线城市”。
佛山和珠海同样表现不俗,2018年分别增加24.9万人和12.57万人。其中,佛山在2017年就已出现人口增长爆发,当年增加19.4万人,远超2016年的3.21万人……
珠海则是在2018年才有突出的人口增长,此前珠海每年的人口增量不足10万人,一些年份甚至才只有一两万的人口增长。对珠海而言,近年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其区位优势增强。
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形成了另一个阵营,2018年人口增长都并不突出,分别增加了5.3万人、4.97万人、5万人、3.65万人和3.63万人。
胡刚表示,作为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就业岗位丰富、工资水平较高,对区域内乃至全国人口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董玉整则分析,大城市的人口总量增加并非无止境,这背后的原因包括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人口人才需求变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措施调整,控制大城市人口总量增长成为许多城市的共同策略等。
此外,胡刚认为,上述趋势有可能导致“大城市病”,一个重要的破解方法是依靠都市圈的形成来更合理地引导人口分布。通过构建“中心城市+周边若干城市”的都市圈,打破城市间壁垒,一方面满足人口向中心聚集的需求,同时强化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联动,让部分人口合理分布在外围区域,避免中心密度过高。
“都市圈将成为影响未来城市人口发展的重要力量。”胡刚说,近年轨道交通的发展为都市圈的加速构建提供了现实支持,但未来还需在配套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编辑:喃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