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阳市榕城区雅菲迪金属日用品厂
- 广东省揭阳市广华弹簧厂
- 揭阳市和洽五金塑料有限公司
- 揭阳市佳旌不锈钢餐具厂
- 揭阳市双灵金属制品厂
- 揭阳市东信五金制品厂
- 揭阳市恒昌五金制品厂
- 揭阳市铭自达电机有限公司
- 揭阳市汇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 揭阳市雅昇不锈钢实业有限公司
- 广东耀辉化工有限公司
- 揭阳市乔正利五金制品厂
- 揭阳市伟新不锈钢合页厂
- 揭阳市越兴实业有限公司
- 揭阳市年年好铰链厂
- 揭阳市欧莉雅滑轨厂
- 揭阳市锐信合页厂
- 揭阳市利源铰链厂
- 揭阳市永森五金厂
- 揭阳市立强盛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 揭阳市兴群钢珠滑轨厂
- 揭阳市松兴五金制品厂
- 揭阳市明新不锈钢厨具厂
- 揭阳市鑫源五金厂
- 揭阳市斌得利不锈钢制品厂
- 揭阳市德威盾五金制品厂
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瓶颈
据报道,节后珠三角主要城市“招工难”现象依然突出,这一现象已经持续多年。以东莞为例,东莞市人社局在年前公布了2019年东莞市企业节后用工需求信息,800多家企业节后将空缺岗位近10万个。佛山市人社局预计至2019年2月底,返乡过年的异地务工人员的返岗率仅有90%,比2018年低。
珠三角作为中国制造业中心之一,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大量工人。在过去十几年里,每年春节过后珠三角都会面临“招工荒”,主要是与农民工就业的“临时性”有关,由于春节因素,很多人年后返回时会重新择业,返回时间并不集中,因此,会短暂地出现招工荒现象。
但是,最近几年,珠三角出现了结构性“招工荒”现象,并持续存在,成为影响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最大的挑战。这是因为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是中国最早遭遇产业升级转型的挑战,而产业转型的核心,就在于劳动力。
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率先遇到了成本压力,即人工成本持续多年维持较高增速。2008年后,基建、地产业吸收了过多劳动力,使得制造业用工受到冲击,因为基建与地产都给支付更高的工资。随之而来的是服务业大发展,服务业能够提供不逊于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但工作要求相对自由,强度低,环境也更具开放性。这导致年轻一代的劳动力远离制造业,使得制造业持续面临用工荒压力。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东南亚等地区以及中国中西部迁移,而剩下的企业将技术升级作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选策略,通过更新设备,提升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但是,这些新机器需要的新岗位缺乏足够的技术性人才填补,也就是说,中国低端劳动力比例过高,而技能型工人较少,尤其是满足产业升级的技术人才。
这是因为,中国农民工就业呈现高度不稳定性,由于不属于本地居民,更看重短期的工资收入,容易为了几百元工资的差距频繁跳槽,从而大部分人无法积累技术资源。这与德国、日本是完全不同的状况,它们的工人更稳定并不断地积累技术与经验,当然,它们的就业稳定性更强,收入也更高。
另一方面,中国教育体系也无法培养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因为这些最新的机器设备、新的岗位,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体系中没有对应的课程和老师。比如随着工业机器人(14.810, -0.09, -0.60%)数量的增加,机器人操作和维修等工种就需要企业自己培养。由于中国工人存在积累技术经验后频繁跳槽或者单干的特点,很多企业也不敢全力培养工人,以免成为竞争对手或者为竞争对手服务。
因此,珠三角地区这种结构性人才缺乏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挑战。在今年的招工市场看,高级技能型人才给出的工资报酬非常高,这体现了其稀缺性以及需求大之间的供需关系。比如一些企业为高级技能人才“八级工”开出了高达万元的月薪。
应当说,低端产业的用工荒可能是暂时的,因为低端劳动力目前依然占据绝对数量,同时,如果低端制造业无法给出足够吸引人的工资,意味着它或许应该遭受市场淘汰,比如迁移到劳动力价格更低的东南亚国家或者中西部,或者干脆关门。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则会抑制整个地区的转型升级进程,更关系到珠三角地区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关键是如何提升劳动生产率,一方面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不管是技术创新本身,还是新技术的使用,新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对于整个中国而言,传统的职业技能教育已经无法适应中国人才市场的需求:一个更加专业化的市场需要更多专业化人才。
日前,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经过5—10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珠三角是中国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先遭遇转型升级的区域,为了提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继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更多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解决结构性人才短缺的长期困境,继续引领中国经济发展。
(编辑:喃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