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与其逃避焦虑 不如用它砸开坚硬的现实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2019-01-22

  据说,现在90后文艺青年的饭局也开始变得“油腻”:先对刚看过的艺术片或展览高谈阔论一番,然后吞吞吐吐地说出自己埋藏于心的危机和焦虑。最后,不得不打起精神问对方一句:最近有什么好项目没有?

  作为一名90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和身边朋友的变化。曾经,我们探讨的多是吃喝玩乐和风花雪月。如今,这些东西却沦为了我们凑在一起的引子:几个初入职场的人,凭着各自稀薄的社会经验,分析着对方的焦虑,做起了对方的心理咨询师。

  “过来人”常常说:年轻人不必焦虑,一切都会有的。可是我认为:任何想要逃避焦虑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自我实现、在大城市落户、买房、升职……面对时代和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90后一定不会无动于衷,而焦虑则是他们面对压力时最自然的反应。

  茨威格说,小说的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而生活的艺术,就在于学会与这些焦虑共存,用焦虑去砸开坚硬的现实。

  对我来说,虽然也会焦虑户口、薪资等较为现实的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背后,我更感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认知危机。此前,我们大多过着单向度的生活:被学校和父母赋予一个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在大学毕业之后,我们面临的环境忽然多元起来。我们不仅开始面临更为多元的选择,还要面临社会上更加多元的评判标准。

  当同龄人开始四处散开,不必为了统一的目标去努力,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认知就会面临较大的挑战。自由选择人生的前提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对很多90后来说,这却是他们进入社会后首先要补的一课。

  在人生的多个面向中,90后不仅要在试错中找准自己的风格,还要学会独立地生活,懂得职场的人情世故,并笨拙地维系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关于友谊,关于自我,关于工作,这其中的任何一次跨越,都有可能成为90后焦虑的来源。

  90后的焦虑,还来自于更大世界的冲击。走出象牙塔后,我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在的行业。而每次与外界的碰撞,都几乎必然要打破自己小圈子的习以为常。

  比如,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和一位朋友在学校时经常一起看电影、逛展览。此前,我们从来不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有何不妥。可是,就在我们踏入社会,接触过一些更接地气的行业后,便会开始不约而同地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应该往现实的彼岸再迈一步? 当理科生们质疑我们的努力并未产生多少实际的效益时,我们也会开始焦虑:自己的工作究竟有怎样的价值?

  如果说此前说的焦虑是历代年轻人的“通病”,那么科技的飞速发展,则为90后的焦虑感加上了一层特殊的底色。这两天,恰巧翻到了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在1995年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他认为自己的电视机非走不可,因为只要电视留在屋里,随时就能看,那他就没办法看书了。

  弗兰岑的这一选择,与这两天朋友圈热传的“想毁掉一个人,就给他一部手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对于现在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都无法潇洒地像弗兰岑一样将手机扔掉,而只能接受与科技共舞的既定事实。

  与我们父辈不同的是,90后刚好生活在技术指数型飞速发展的时期。面对海量的社会信息,难免产生难以招架的焦虑。面对选择性曝光的社交方式,年轻人也很容易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不满意。而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90后此前学到的许多知识都已经过时,因此不得不一直学习,以应对随时变化的新世界。

  90后的焦虑感,还常常来自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畅想。面对越来越多元的人生选择,我们常常会畅想10年后、20年后的生活。而越是产生一种未来可能一无所成的恐惧,就越容易质疑自己当下和过去的选择。90后看似佛系地捧着自己的保温杯,实际上却早在内心小剧场中将人生焦虑地演练了一番。

  所以,无论是出于人生经验的匮乏,对于自我认知的危机,抑或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年轻人的人生一定少不了焦虑感。应对这种焦虑的方式,并不是拒绝它的存在,而是学会承认和接纳这些焦虑。

  焦虑感是年轻人应对外界冲击的自然反应。面对压力,未经世事的90后往往会产生一些“大惊小怪”。请给他们一些耐心,因为只有经历了这些焦虑,他们的人生经验值才会逐步上升,才能逐渐学会如何审慎稳妥地应对危机。

  只有学会直面焦虑,年轻人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面向之间,逐渐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均势”。

  (编辑:喃喃)

友情链接: 集科网络 中国经济网 新浪财经 奇辉吊车 凯威 锐信 松兴 利源 鑫源 利源 鑫龙白乳胶 外婆桥 星辉 艾尔斯 三钢 敏仕达 佳得好 固兴五金 榕森 金业 立强盛 日钢美工刀 厨之福 庆兴 荣艺 达威 和洽厨具 美约电吹风 正兴 伟新合页 鑫龙防水 雅菲迪 东信 金彬 好家兴 新侨 鲁大师 铭自达 汇力 顶智易联 永汇雨鞋 鸿鑫瑞达 广东僚溪文化 博瑞可 恒冠 永晟五金 年年好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