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曾轶可挟影响力维的是“私权”还是“特权”
文章来源:新京报评论  发布日期:2019-06-20

6月17日,曾以一首《狮子座》成名的歌手曾轶可,在首都机场过自动查验通道时,与执法警察发生纠纷。曾轶可将此事发布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并用九宫格图片曝光执法警察证件信息,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此事的关键细节还不够清楚。曾轶可方面称,自己本来已经通过了自动查验,却被工作人员叫回来脱下帽子再查。

  而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曾轶可在进入自助查验通道后,民警提示其脱帽进行面相比对,曾轶可不配合。根据边检官方微博的通报,她“对民警爆粗口,两次近距离对民警拍照,干扰执法”。

  综合相关信息,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第一个民警的态度至少有点不礼貌或者生硬,曾轶可的态度有些地方值得诟病。

  利用影响力维权是曾轶可的权利

  目前,曾轶可已经删除了“指控”边检的微博,并新发一条微博表示道歉。

  曾轶可发“曝光微博”的初衷,其实是想依靠自己的公共影响力进行维权。尽管后来赶来的“领导”让曾轶可离开了,但曾轶可依然能够感觉到,在边检面前自己是弱者。

  她也知道网络舆论的力量,想借助这种力量实现自己的诉求,或者只是简单发泄一下。

  这种认识,某种意义上是值得肯定的。过去十多年,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舆论的力量,在网上维权,这种权利意识的觉醒,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但和过往那些维权微博不同,曾轶可的维权,并没有带来一边倒的对边检的指责。相反,有相当多的网友都对曾轶可提出了质疑。人们指责她“挂素人”——利用自己的网络影响力攻击普通人。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根据相关法律,曾轶可有对执法过程进行拍照的权利,她在微博上控诉此事,并上传执法警察的证件,也是她享有的自由,并有一定的监督意味。

  但部分网友并没有轻易站在她这边,也耐人寻味。

  这类反转也表明,有些风向在变化——人们对公众人物包括明星的表达,有了更多超脱于“粉”或“无感”的判断。

  明星因为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拥有自己的微博和公共发声平台,已经成为影响巨大的“个人媒体”。对这种“个人媒体”的影响力,人们心怀警惕,不再简单相信发言者的一面之词。

  边检执法者姓“公”,需要监督;作为明星的曾轶可有公共影响力,也需要监督。本质上,对他们该有一体通用的监督尺度,这也需要公众对各方表达的传播声量,有更清晰的认知。

  利用影响力维权是双刃剑

  利用影响力维权是曾轶可的权利,但能否正确行使权利,也会有舆论评判和基于事实判断的法律道德评析。

  在此事中,舆论已内置了很多情绪,但至关重要的事情仍然是,具体冲突细节到底是怎样的。是工作人员态度“冷漠”故意“刁难”,还是曾轶可确实边检不能过关?

  将这些细节公开,曾轶可的微博曝光如果是故意歪曲事实,那其实相当于有意刊发不实消息,她难免要承受相应的代价。

  “真相”的另一面则是:在过边检通道的时候,曾轶可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公民,还是一个必须受到优待的“明星”?

  把自己的“遭遇”发到网上,这没什么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进行维权,也可以理解。只不过,越是有影响力的人物,越应该对自己的影响力报以警惕和自省之心。

  要知道,利用影响力维权也是双刃剑,在扩大所谓“维权”音量的同时,也会将可能存在的不实情况带到公众视线下,接受严苛打量。若有故意歪曲或者随意利用网民情绪之举,在迈出这一步之时,代价可能就已被标注。

  如果将此事比作一堂“课”,那其最大的主题就是维权的边界。但判断维权是否逾矩的关键依据还是事实,这点也有待更充分的细节还原去厘清。

  事实上,曾轶可目前遭遇的舆论围困,也是源于许多官方说法下的“事实”。将这些事实捋得更清楚,人们对过度维权的弊害会更有明晰的理解,对公众人物利用影响力维权能将“节奏”带向何处,也会有更深的体认。

  □张丰(专栏作家)

(编辑:喃喃)


友情链接: 集科网络 中国经济网 新浪财经 奇辉吊车 凯威 锐信 松兴 利源 鑫源 利源 鑫龙白乳胶 外婆桥 星辉 艾尔斯 三钢 敏仕达 佳得好 固兴五金 榕森 金业 立强盛 日钢美工刀 厨之福 庆兴 荣艺 达威 和洽厨具 美约电吹风 正兴 伟新合页 鑫龙防水 雅菲迪 东信 金彬 好家兴 新侨 鲁大师 铭自达 汇力 顶智易联 永汇雨鞋 鸿鑫瑞达 广东僚溪文化 博瑞可 恒冠 永晟五金 年年好五金